`
hulianwang2014
  • 浏览: 686257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 bcworld: 排版成这样,一点看的欲望都没有了
    jfinal

盘点在中国创造的八项互联网世界第一

 
阅读更多

作者:刘锋 前言;本文既是声明和确认我们在某些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另一方面更是准备接受反驳和批判

<wbr><wbr>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离威客理论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提出已经过去三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也盘点一下它在中国创造了多少项互联网世界第一。领先世界多长时间.<wbr></wbr></wbr></wbr>

<wbr><strong>1。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发现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现象。</strong></wbr>

<wbr></wbr>

<wbr><wbr><wbr><wbr> 2005年7月,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网站上指出包括新闻,电子商务,博客,网络互动问答(威客)都是从电子公告牌分离出去的结果,此后在2006年3月的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论文中,2007年12月份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期刊中详细介绍这一观点,指出至少有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类网站(威客-witkey),热点点评类网站(DIGG),维基-wiki类网站,SNS类网站,搜索引擎等九个方向起源于电子公告牌。(威客-witkey,维基百科-wiki)<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 到2008年8月包括美国在内的互联网界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观点我们领先世界至少三年时间。</wbr></wbr></wbr>

<wbr></wbr>

<wbr><strong>2。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的知识价值化问题</strong></wbr>

<wbr></wbr>

<wbr><wbr><wbr> 2005年7月,我们在提出威客理论时指出让知识智慧体现经济价值是推动智力互动问答类网站(威客)发展的催化剂,互联网完全免费共享的时代已经过去,知识和智慧在互联网中也可以成为商品买卖。在2006年3月的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论文中,2007年12月份在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期刊中详细介绍这一观点。<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 到2008年8月美国依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知识价值化问题,因此在这个领域我们至少领先世界三年时间。</wbr></wbr></wbr></wbr>

<wbr></wbr>

<wbr>3。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是人类大脑联网的观点并因此产生互联网新定义</wbr>

<wbr></wbr>

<wbr><wbr><wbr><wbr><wbr><wbr> 威客理论指出互联网是人类大脑的联网而非仅仅是机器的联网,充分发挥人类大脑的功能是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因此我们提出了互联网的新定义:互联网应该是由物理网络、服务器节点、物理网络末端的终端设备、操作终端设备的人,在服务器节点,物理网络,终端设备,人的大脑间储存和流动的数据,信息等五个要素组成的集合体。<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 这一观点提出时间是2005年7月,正式发表时间是2007年12月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期刊,我们目前领先世界三年时间。</wbr></wbr></wbr></wbr>

<wbr></wbr>

<wbr>4。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互联网进化论的观点</wbr>

<wbr></wbr>

<wbr><wbr><wbr><wbr> 从威客理论发现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现象开始,我们提出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无序和混乱的,互联网的起源和进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联网,这一目标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不断引导互联网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无论是电子公告牌的分离,博客的产生,SNS的兴起,无线互联网的发展,三维互联网的诞生,都符合互联网进化论的规律。<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 这一观点2007年12月我们分别发表在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期刊中和新浪博客里,我们目前领先世界8个月时间。</wbr></wbr>

<wbr></wbr>

<wbr>5。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发展的结局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wbr>

<wbr></wbr>

<wbr><wbr>通过互联网进化论的研究,我们发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结构非常类似的形态进化,它将产生出自己的的虚拟视觉,听觉,感觉系统,运动系统,记忆系统等。我们推断互联网虚拟大脑和人类大脑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对比研究有可能同时解决他们两者的秘密,如人类大脑中也应该穿在地址编码系统,搜索引擎系统等。<wbr></wbr></wbr></wbr>

<wbr><wbr> 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观点2007年7月新浪博客发表,结构图与2008年4月在新浪科技描绘,相关论文与2008年7月审稿通过。我们目前关于互联网发展结局的问题至少领先世界10个月左右。</wbr></wbr>

<wbr></wbr>

6。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进化断代史

<wbr></wbr>

<wbr><wbr></wbr></wbr>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论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无序和混乱的,互联网的起源和进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这一目标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不断引导互联网向前发展和进化。互联网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其发展的特点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特点就成为我们划分互联网进化断代史的根本依据。

<wbr> 我们把互联网发展划分成八个阶段</wbr>

1.互联网的奇点纪(1753年到1969年)<wbr><wbr>特点:互联网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wbr></wbr></wbr></wbr>

<wbr>2. 互联网的混沌纪(1969年-1983年)<wbr>特点:互联网诞生,一些最基础的原始应用开始萌芽。</wbr></wbr>

<wbr><wbr>3.互联网的盘古纪(1983年---?)特点:互联网的原始元素之一BBS 发生功能分离的现象<wbr></wbr></wbr></wbr>

<wbr>4.互联网的女娲纪(1997年---?)<wbr><wbr>特点:互联网造人工程的开始。博客是互联网中人形成的第一步,</wbr></wbr></wbr>

<wbr><wbr>5.互联网的春秋纪(威客纪)(2005年---?)特点:互联网尊重知识的时代开始到来,</wbr></wbr>

<wbr><wbr>6。 互联网的战国纪<wbr><wbr> (2012年---?)特点:互联网全面进入三维时代</wbr></wbr></wbr></wbr>

<wbr><wbr>7。互联网的统一记(秦纪)(2017年---?)特点,现实世界政府开始全面介入互联网的管理</wbr></wbr>

<wbr><wbr>8。互联网的大结局(2050--?)特点,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完整形态出现<wbr></wbr></wbr></wbr>

<wbr><wbr> 互联网进化断代史2008年4月发表在《互联网周刊,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我们领先世界5个月左右</wbr></wbr>

<wbr></wbr>

7。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的下一代搜索引擎威客地图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 威客理论指出互联网的起源和进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联网,但目前互联网不可能用物理手段直接将线路和信号接驳到人的大脑中(至少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进化到这一阶段产生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用大脑映射(brain Mapping )作为缓冲,即将人脑的功能映射到互联网中。这就是大脑映射。威客地图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连接这些大脑映射,通时人类大脑和这些映射之间定期进行信息同步,这两个过程实现了人类大脑的联网。人们可以通过威客地图快速的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和相关资料。<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 威客地图与2007年4月在新浪博客发表,2007年12月在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期刊中正式发表。这个概念我们目前领先世界14个月左右。</wbr></wbr></wbr>

<wbr></wbr>

8。威客理论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反映google暴利的数学公式和互联网知识价值化公式

<wbr></wbr>

<wbr><wbr> 在威客理论中,我们提到“知识的产生本身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人们把自己的知识阐述出来,并形成的网页也就蕴含了或多或少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由于互联网的结构原因,原创者没有办法从网页中获得收入,而Google用较小的技术成本把互联网中有价值的网页汇聚起来供自己盈利所用,不用向原创者支付任何费用“</wbr></wbr>

因此我们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如下数学公式: VG=VP× N-C+va

<wbr><span style="FONT-SIZE: 10.5pt"><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VG</span></span>表示Google的总价值,</span></wbr>VP表示每页面平均价值,<wbr><wbr> 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表示Google拥有的页面总量,</span></wbr></wbr>C表示Google为了获取和维持总页面消耗的成本,<wbr><wbr>Va</wbr></wbr>表示Google的品牌价值和其他衍生价值所组成的网站附加值.<wbr></wbr>

由此类推我们提出互联网的知识价值化公式:<wbr><font size="6"><font color="#0000ff">Vs=V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style="FONT-SIZE: 32px"><font style="FONT-SIZE: 32px">×N-C+Va</font></font></span></font></font></wbr>

<wbr><span style="FONT-SIZE: 10.5pt"><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Vs</span></span>表示网站的总价值,</span><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xml:lang="EN-US">VP</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表示每页面平均价值<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wbr> 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表示网站拥有的页面总量,</span></wbr></span></span></span><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xml:lang="EN-US"><wbr> C</wbr></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表示网站为了制作,获取和维持总页面消耗的成本,</span><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xml:lang="EN-US"><wbr>Va</wbr></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表示网站的品牌价值和其他衍生价值所组成的网站附加值。</span><wbr></wbr></wbr>

<wbr>我们把这个公式命名为互联网的龙公式,2008年7月在新浪科技发表。到目前这个概念我们领先世界1个月左右。</wbr>

<wbr></wbr>

相关正式论文和文章:

<wbr> 《威客的商业模式分析〉<wbr><wbr><wbr> 作者:刘锋<wbr><wbr>2006年3月<wbr><wbr>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论文</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 《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 作者:刘锋 张玲玲 顾基发<wbr> 2007年12月<wbr> 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简称ISKSS</wbr></wbr></wbr></wbr>

<wbr><wbr> 《互联网进化断代史〉作者:刘锋<wbr><wbr> 2008年4月<wbr> 互联网周刊</wbr></wbr></wbr></wbr></wbr>

<wbr><wbr> 《从人脑的结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作者:刘锋 彭庚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刘颖<wbr><wbr> 2008年7月审稿通过<wbr><wbr><wbr> 国家某核心期刊</wbr></wbr></wbr></wbr></wbr></span></wbr></wbr>

<wbr></wbr>

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考www.witkey.com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