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lianwang2014
  • 浏览: 691716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 bcworld: 排版成这样,一点看的欲望都没有了
    jfinal

读书与笔记20140330

 
阅读更多

读书

1.《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by R.R.帕尔默 乔尔.科尔顿 劳埃德.克雷默

上下两册,英文影印版,大部头很厚的两本,内容很好,也很流畅,说实话,本人英文很菜,有些段落太难的话就隔过去...该书讲的是现代史,并且是世界史,但是开篇却始自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这难道不是所谓的欧洲中心论吗?个人认为非也!不读西方,焉知世界,事实上,现代世界就是西方主导的世界,其它地方只是一些注解。诚然,我们不能认为西方就是世界的中心,但仅就当代来讲,西方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我不认为西方是世界中心以及不认可欧洲中心论的理由是我怀疑下一个世纪西方是否还是具有决定性的世界影响力。
如果下个世纪中国成了决定性的单极化力量,那么那时的《世界当代史》就应该从中国的三皇五帝讲起。《《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这本书的逻辑很清晰,但是总是会带来误解。好书一定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读书就是一种交流,和作者的交流,我们小的时候以及大学的时候,被灌输了太多毫无人情味,毫无人文色彩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才使我们错过了大量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机会。

2.《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已经看了一个月了,上下两册还是没有看完,估计下周可以结掉,中间经历了公司搬家,一时打乱了状态。阅读该书应该侧重于推理,这部书是很难跳跃阅读的,你必须一页一页看,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如果说传统的历史书讲的是史实或者大事记的话,这本书则是这些大事背后的支撑,即所谓的文化生活,包括文学,艺术,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等等,不一而足。觉得不爽的是,人名太多,主义太多,关系太复杂,也许是我水平太次的问题,也许这书应该读个几遍才能掌握,书已经被我批注的不成样子了,为了不影响先入为主的错觉,再买一套吧。

3.《计算机网络(第五版)》by Andrew S.Tanenbaum David J.Wetherall

这本书有英文版的,可是我买的是中文版的,实事求是地讲,我还是挺信任老潘的,翻译得很到位,既然如此,还是母语亲切。明显有好的中译本还非要啃英文的,要么就是为了学英文,要么就是为了装X,决不是为了学技术的。澄清一下,刚刚我提到的那个《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好的中译本,又被其主题打动,才买的影印版。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讲述了很多网络技术背后的思想,让人理解更深刻。很多内容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光看RFC也是学不到的,比如作者在谈传输层网络优化的时候,特意提到了网络处理效率和计算机处理效率之间的让人觉得很暧昧的关系,旨在提出为速率而优化而不是为带宽而优化的观点,为何在传输层优化时提出这个观点呢?因为这个层是处在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夹心层...诸如此类的观点不胜枚举。

4.蜂窝移动通信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讲述蜂窝通信时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欧洲的崛起,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每块领地就像一个蜂窝,和先秦中国一样,河东凶,移民到河西,反之亦然,这就是蜂窝通信的思想,...继续写下去怕跑题,就此做下记号,每当我看到这里,就知道应该从我的书架上的笔记本里面找到答案。

笔记

1.关于反馈系统

在TCP/IP网络协议设计中,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第一种是早期的观点,即一切都最少化外部干预,一切都基于反馈;第二种是近期的观点,最好在初始阶段自动协商或者人工干预,后续过程不必再理会。以上第一种观点适合于资源匮乏的慢速分布式网络,第二种适合于资源充裕的集权式网络,比如SDN下的全光网。但是并不是绝对的,采纳哪一种观念取决于你自己。一个纪元到来的标志是一种迫切的需求带来的目标的统一,而不是满足这个需求的诸多方案,方案肯定是不同的,反而容易带来分裂(来自Jacques Barzun的《从黎明到衰落(下卷)》对历史的总结)!一些经典著作的作者比如Andrey S.Tanenbaum在《计算机网络(第五版)》中就公然反对TCP的负反馈机制,倒是很赞成在IP层实施反馈。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当然希望全匀速行使,但是即便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拥堵的时候,你也需要适当的反馈性试探...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当然没有全匀速行驶的概念...

2.关于系统重启

个人认为,计算机重启这个概念是个错误!这是设计的拙劣和不完备或者设计者的懒惰导致的失误!系统要么开启,要么关闭,干嘛要重新启动?这个序列完全违背了原则!如果操作者要完成这个序列,他完全可以先关闭系统,再开启系统,完全没有必要在系统本身设计一个重启序列。也许,你会认为重启会在系统不知原因出错时快速恢复,但是为何不能在系统本身做错误恢复?如果你认为安装了一个新的组件需要重新初始化系统,我倒要问新的组建为何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其它组件的重新初始化?系统既然开启了,它就要一直运行,直到关闭,就像一个人,出生之后,就要一直活着,直到死,哪来的重生一说?一个学数学的想学点法律,难道非要重新过一遍童年,以从小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的同时再加一点法律的兴趣?
也许你也这么玩过,更新一条iptables规则或者更新一条路由的时候,先把原来的全部清掉,再加入所有更新后的iptables规则或者路由,但是我要说,这样做不对!系统或者应用程序以及任何现代的一切,其容错性,错误恢复都应该在系统内部做,初始化这种操作应该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你可以把初启之后那次初始化叫做初始化,后面的初始化叫做重新初始化。
本小节的最初想法来自于对Windows安装完驱动就要重启系统的厌恶,现在Redhat推出的kpatch项目加深了这种厌恶。该想法的另外一个来源和我们公司和Cisco的产品有关,去年在客户那里排查一个错误,据客户说重启以后就好了,...我们的实施人员在遇到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杀手锏就是重启机器....此时,客户的一台Cisco的交换机好像也出了问题,按照客户的意思是说,他们的Cisco认证工程师搞不定,然后客户打电话给Cisco的技术支持,电话是免提,只听电话那头的人说:您把交换机重启一下吧...
我在想,如果人可以随时重启,就没有后悔这个词了,当然也就不需要法律了...

3.关于拍书党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把带有自己批注的纸质书的某页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既然这种人越来越多,我也就可以将他们(也包括我自己)归为一个党了,曰拍书党!这是信息碎片化之后的重新整合?还是纸质图书与信息技术联姻后的再度回归?
我个人非常赞同这种方式。如此,纸质图书的精彩内容-包括原文和自己的批注以及手写的评论,终于可以登上信息高速公路了,纸质图书也可以碎片阅读了。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将书在计算机上抄写一遍,后来有了扫描设备,现在,智能手机都有摄像头,拍下一页书就像将其撕下来一样,但是不是丢掉,而是分享。试想,在没有带上网设备,或者说设备没有电的时候,突然有点想法,怎么办?带笔了吗?这个可能性有点小,即便没有带,那就用原始的方式。总之可以先不依赖电子设备把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在后面的时间把它拍下来,随即保存在网络,这是什么看出来了吗?是不是有点DTN的意思呢?DTN-Delay Tolerant Networks,延迟容忍网络。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